Creation 創作誌

 創作.思考.精神
楊鼎献

美學家丹托〈Arthur Danto〉認為一個物體成為藝術品並非它可見的外表,而是圍繞在這個物體周圍的「氛圍」,這個「氛圍」指的是成為藝術品的某種理論,任何藝術品被認為是藝術品是因為有某種特定藝術理論支持。鼎献意圖以老子「陰陽相對」的辨證哲學作為認識文化根基的視覺繪畫表現,「以退為進」「對反辯證」「兩兩對演」等哲理思維,來成就一種多元文化整合的概念,讓多種文化保存自我文化形式與並存,科技/人文,東方/西方,儉約/奢華,感性/機能〈理性〉等相生共容,成就一個中國文化生命的圓。

在當代的數位虛擬時代,不是新的東西才有營養,站在自己的文化的高度,用現代的西洋繪畫工具,表達東方古老的智慧,運用在地文化傳統,讓鼎献真正意識到自己血液裡的「東方性」,真實的做自己,才能讓自己的獨特一面被看見,不要忽視自己的生活與文化,那才是藝術的根,才能給人最強大的力量與祝福。所謂「態度決定高度,氣度決定深度」,之前三年的創作概念都以個人概念為出發點,對於藝術的本質是要反映社會與自我真實的內心感受來說,是一種個人面向的表現,經過2008金融風暴、88水災、2008總統大選等社會事件,以及長期兩岸當地台灣北京的遊走,對於兩岸的關係與文化,有著特別深的感觸,這種當下的社會文化氛圍,鼎献將整個面向擴展到群體面向的在地關懷,不同的概念思維影響整個創作的風格形式,現在的概念是以整個文化社會為出發點,希望為台灣發聲。

在這過程「氛圍」中了解是什麼可以讓生活與文化「變成」真正的藝術品,如哲學家丹托〈Arthur Danto〉稱之為「變容」,除了一個是思想,是理論與創新的想法,但另一個是生活態度,藝術是一種人生態度,是要活出自我的樣子,鼎献更強調用虔誠的態度到深層的文化根底,用自己生命的體驗和真實的過程所產生的靈光與能量,以一輩子虔誠的態度去實踐,就如同宗教的修行一般,用整個生命去體驗,不複雜、不奢求,溫柔的善念,希望最終卻結出纍纍的果實。


   初心



  〈初心〉

100S 

120×120cm 
復合媒材 
2008

深夜裡,稻香伴隨著蛙鳴,一床大紅花布的棉被蓋在身上,祖母親拍著,呵護著,靜靜睡去的一夜好眠。還記得冬夜的黑暗裡,微黃燈光下,這床花布棉被帶給你的溫暖與舒適?那是你我孩提時代最深最深的體會與幸福。孩童時代的純真記憶,是你我可能已經逝去的初心。當我們漸漸長大,童時回憶如同畫面一般,逐漸地成為記憶當中的黑暗區塊。是被遺忘?還是被抹滅?如此這邊般的「真」與「美」,是否逝去?
不曾逝去!也不曾抹滅!因為那正是人性當中最原始善良根本的一塊。如同這個圓,如同中國的宇宙觀,走過一圈,最終還是回到你身邊。想像著,由你的思緒帶著這幅畫轉個圈,不正是記憶逐漸回到你身邊。別害怕遺忘這美好,那孩提時代的小小幸福,如同為人處事的良善,轉念之間悄悄地讓回憶充電,也讓你的真誠善念充滿思緒之間。誰說大紅花布不是藝術!這來自於純真記憶當中的元素,是最真切的生活感受,是最原始的善良心念。而藝術不正是發自於內心的天性與本質的具像? 

圓形,是一種圓滿,圓形亦如同東方文化當中的宇宙意識,天地運行乃循環而成一體。當中亦包含了中國藝術生命精神的整體概念。從畫面當中的大紅花布,逐漸延伸至半面深黑,如同純真記憶的逐漸消逝,當用心思考,不亦代表璞真隨天道循演,終究返回你我的本心。

童真的記憶跟美好或許隨時間漸漸淡去,但每當你專注回想,將不僅是回憶,更可能是你找回最初的悟道與誠念。唯有真誠,才是心中所有專注與信仰的泉源,更是對生活週遭感謝與滿足的根本。


   青花詞



  〈青花詞〉

250S

200×200cm
油彩‧畫布
2011

還沉醉在中國傳統的青花瓷嗎?那種沉穩韻味的「藍白」經典。且讓思維反向,透過「黃藍」兩色組合成視覺上最強烈的對比,更較沉穩的經典,多了一分不安定的大器宏觀。


貼近一點看!是否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,青花感覺被壓迫在一個封閉的宅空間,如同大部分現代人在電腦桌前的感覺一般,退後一瞧,整個二方連續,數位符碼「0」與「1」卻又構成青花瓷瓶的瓶身到畫面的極至邊緣,沒有類比與數位的不協調感,反而更呈現出立體青花瓷瓶與平面數位符碼的相映成趣。傳統的漂浮與當代的虛擬形成片狀的對比。連續性的圖像呈現,可以輕易地在自己的腦海當中,組成心目中最合宜的青花瓶身。模擬陶瓷土多層次的肌理紋路,呈現如同真實青花瓷般的視覺效果。形成整張作品最亮的部分進而向四方些微距離漸層擴散,更採用冰裂紋的線條若隱若現舖陳其中,不經意的一瞥,恍如置身霞光璀璨的皇龍金殿。
定定神!仍是這青花詞!
且予以衷心的提醒。切莫注視太久!色調的強烈與圖像的立體視覺,交織出如同漂浮於眼前的3D影像,越是用心觀賞,越是地轉天旋。


   山璞



  〈山璞〉

250S

200×200cm
油彩‧畫布
2010

「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」。乍看倒鼎成山,浮紋成飾,背以數位圖像形成的空間深邃,只見「有」,何來「無」?藝術體驗乃是主客觀之間定下非此即彼的念想。透過感官刺激,產生個人內心辯證的演化與確立。似有若無的感受是否真實映照出藝術的本質?

創作靈源常見枯竭,往往回歸內心本質,反思自然的協調,萬物竟是生生不息的二元循環。生與死、有與無、正與反、今與昔、更甚者乃至東西方的交相衝擊。自此!「有生於無」。古今對比:以商鼎圖像與數位背景成映。正反激立:倒反商鼎以成正立山柱。平面與立體對映,紋飾嵌鑲於倒鼎更成異趣。前「無」之技法,建構現今作品之存「有」。綿密交織的二元思維,竟成就一幅意境莫名。

三足之鼎,原寓以根基穩固之意,乃王室禮器。倒之為山,更顯其不可撼動之實。傳統東方文化精粹之處即成於穩實之基。數位符號乃西方科技之所成,虛擬世界逐依此成型。萬千變化莫自於簡單的數字「0」與「1」。於是真實與虛幻就在這寸尺畫布之間交峰,東方古代禮器與西方近代科技形成一幅既有遠近之差、更顯古今之異又感虛實同生共存的心靈深度空間,這是「有」還是「無」?平面畫作,昔以筆墨濃淡凸顯空間差異,今以立體浮雕紋飾與平面畫作結合,更顯真實空間深淺或是虛擬空間的漂浮?於是乎由某種傳統眼光下產生的感受,是否能夠透過不同傳統的角度去思考,呈現出更不同的內心辯證?

從「無」到「有」,單純的從傳統與科技的虛實相對,變化出畫面三層不同平面錯立之深度空間,作品看似立體卻又如平面,虛實交錯,體會只在個人心念之間, 「把手握緊,裡面什麼都沒有!把手放開,你得到的是一切!」。這正是「有」與「無」這二元觀點的一念之異。作品創作之初,即試圖回歸內心本質的體驗,往內心深層根底探究,真正體驗順應生活的力量,成為無為而治的行事依據。抱著「不求第一,只求唯一」的心態,自然地放空自己而無所期待之時,無心插柳柳成蔭,反成就此作。